logo

咨询热线

15755063059 (点击在线咨询)
您现在的位置:广东自考网>毕业论文 > 正文

论我国低碳经济现状及发展障碍

时间:2021-02-20 15:26:41 作者:储老师

     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,加之一直以来对环境忽略,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,是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恶化。我们已经没有足够资源来支撑高消耗,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,也不能在持续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。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危机意识,在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,发展低碳经济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,减少对资源的肆意浪费。唯有如此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,向生态文明的跨越,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。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,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,不止是烟雾、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,大气中二氧化碳(CO2)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。因此低碳经济已经成为2010年家喻户晓热题。

        所谓低碳经济,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,通过技术创新、制度创新、产业转型、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,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,减少温室气体排放,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。发展低碳经济,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,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;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,提高能源利用效益,发展新兴工业,建设生态文明。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、先低端后高端、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,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。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、清洁能源开发、追求绿色GDP题。那么’”低碳生活”,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,从而减低碳,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,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,减缓生态恶化,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。 

那么我们的低碳经济的现状是什么呢
        2003年,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——《我们能源的未来:创建低碳经济》,首次明确提出发展“低碳经济”,也就是低排放、低能耗、低污染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。早在2007年9月8日,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在亚太经合组织(APEC)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,本着对人类、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,对事关中国人民、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,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,明确主张“发展低碳经济”,令世人瞩目。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,一共说了4回“碳”:“发展低碳经济”、研发和推广“低碳能源技术”、“增加碳汇”、“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”。他还提出:“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,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,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。”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,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。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“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”,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,减缓气候变化。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,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,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,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,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、建筑、交通体系。

        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的低碳经济我们要与无碳经济加以区别。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那么我们能不不能实现低碳经济就是更加关注的议题,我们首先算一笔账:每人每天通过呼吸大约释放二氧化碳1.14千克,电脑使用一年平均间接排放二氧化碳10.5千克,汽车的一台发动机燃烧一升燃料小大气释放二氧化碳2.5千克,在中国,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四十平方米的居住面积,开1.6排量的车上下班,一年乘飞机12此,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吨。在中国,农户从人口往少说也有6亿吧,他们每天做饭,他们冬日里的取暖多数使用煤炭或者是煤炭的加工品来满足,他们每年粗放式的排放属于高碳生活,他们的碳排放量并不会比城市人口排放量少。低碳生活几乎涵盖所有产业,“低碳主义族”成为了引领时代的主题,在中国只能是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。倡导低碳生活主要体现在:一是倡导广大人民生活的节能减排;二是倡导尽量使用低碳能源,比如太阳能热水器,绿色电力,新技术新能源汽车;三是“生态碳汇”建设,如植树造林,绿化祖国等等。在倡导的同时政府应该营造低碳生活环境,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。媒体舆论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,引导大家做到适度消费低碳消费。更重要的是要体贴关心弱势群体的地毯意识和生活方式。面对着“生活消费之上”的理念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气把资源和利益在协调再分配,积极的倡导我们整个国民的低碳生活是我们的重中之重。

如何从生产到消费到做到低碳经济呢?

        节约资源。这时低碳经济最本质的内容,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。通过整合现有资源,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资源的利用率,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。做到低碳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率的生产是我们长远而坚定的目标。

        低碳运输。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,是运输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。低碳运输指的是以节约资源,减少排放量,使用清洁能源为特征的运输。其主要途径包括: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,克制迂回和重复运输,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;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能源,减少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排放。

        低碳仓储。低碳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,以及约运输成本。布局过于密@@@@增加运输的次数,从而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;布局过于松散,也会降低运输的效率,增加空运率。

        低碳包装。低碳包装是指的是采用节约资源,降低废弃物为目的的包装方式。主要途径有: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材料,提高材质的利用率。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。低碳消费前面已说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。

影响我们低碳生活或低碳经济的进程有哪些呢?

思想认识障碍

        社会低碳生活理念相当淡薄,低碳生活的思想还没有确立,低碳生活的行动更是悠悠无期。据中投顾问发布的《2009-2012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》指出,中国把节约能源、发展清洁能源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作为能源领域的基本国策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,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。加之企业片面的追求局部效应和短期经济效益,忽视了其生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。

体制政策障碍

        我国的社会体制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体制,各级政府的实施力度和效果也是相对较低;而且中国还处于发展的高速期,不合理不合格的经济企业比比皆是,假想如果严格按照国标运营,大有可能三分之二的企业将会被迫关门,那么中国的经济将会一落千丈。一句话耍得好“有发展必有污染,要发展但要低污染”。

基础实施的障碍

        刚刚起步的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较大的改观,和我们提出的低碳要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相比,那是远远不够的。再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则差距会更大。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的进程。

技术障碍

        我国的低碳运行制度的实施管理和技术手段还相当落后。先进的低碳技术开发还相当滞后,不同的低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技术设备  信息标准不统一,非标化相当于普遍。人才的障碍也可以归结为技术障碍。

        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是我们低碳经济进程的关键。

        发展低碳经济生活的建议,树立全新的地毯理念。政府要较强需安全低碳经济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唤醒企业、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,为低碳经济的进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;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其低碳经济的规模。低碳经济要打破“环保不低碳,绿色等于消费”的传统观念,应该着眼于长远利益,树立集体协作,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,将节约,减少废物、避免污染等作为低碳经济长远的发展目标。

        听取专家权威的意见:张坤民:采用低碳经济的战略应对气候变化,如果能在中国付诸实施,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。牛文元:建设低碳城市,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,推进产业结构创新;以循环经济为核心,推进节能减排创新;以知识经济为核心,推进内涵发展创新。李**: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,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、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,找到中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。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、煤的高效利用等“用”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,而忽视“体”的层面存在的痼疾,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,城乡空间布局、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。因此,创新思维、改变观念,坚持体用结合,从全局观、系统论的角度出发,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

      【结尾】以上就是论我国低碳经济现状及发展障碍的全部内容,更多的广东自学考试资讯,考试公告、自考报名、自考科目、自考时间、自考学校、自考专业、历年真题、复习资料、成绩查询、准考证打印等信息,欢迎访问广东自考网

声明:
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
(二)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

考试提醒

考试时间:4月13-14日

考生服务

  • 考生交流群
  • 微信公众号
  •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

    与考生自由互动、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。

  •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

    与考生自由互动、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。

备考资料免费领取

报名层次:
所报专业:
姓       名:
电       话:

我已阅读并同意 《用户协议》《隐私政策》

微信公众号

关注微信公众号回复“免费资料”即可获取!

关注公众号

回复“免费资料”领取复习资料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交流群

<<点击收起

在线咨询

APP
下载

联系
电话
扫描
二维码
反馈
建议
回到
顶部